
负债百万买“盲盒”,年轻人到底中了什么毒
50000元的鞋?2300元的盲盒?是什么心理原因促使他们购买比原价高出几十倍的商品?
今天,聊聊炒鞋炒盲盒的那些事。从心理学的角度,解读那些负债百万的人到底在想什么?
22岁大学生,一夜欠款一千万
1000 万是什么概念?恐怕很多人都想象不出来。
去年 7 月, 22 岁大学生刘饼干欠债 1000 万后跑路,大家才恍然发现,炒鞋这么赚。
炒鞋是什么?
买大品牌出的,很贵的限量球鞋,等市场供小于求,很多人都抢不到的时候,拿出来转手赚溢价。
但你可别说,这炒鞋还真的赚。
Jordan 的球鞋,发售价 1499 ,转头涨到 12000 元。
潮牌 Yeezy 的一款鞋子,最高成交价格是 1700 万美元。
尤其是限量版球鞋,量越少,转手翻倍越多。
暴利。
你说他们买这么多、这么贵的鞋,穿得过来吗?
说白了,是去当黄牛。
先从客户手里收钱,汇总资金之后就去供货商那里大批量拿货,回来再分别发货。
红星新闻的记者去采访刘饼干时,他表示球鞋的利润是 5%-10% 。
可炒鞋市场瞬息万变,本身 1000 万的那批鞋已经涨到了 2000 万,供货商不卖给他了。
他有两个选择,要么退钱,要么自己补缺。
你可能会问,他不是手里有预付款、有之前赚的钱可退吗?
那些钱都拿货用完了。货卖完的钱呢?又拿货了。
无钱可退,他只能拆了东墙补西墙,用远高于预售价格的钱去收购市场上的鞋补给客户,不经不觉就掏出了 1000 万的空缺。
更让人无奈的是,他的买家当中,很多都是大学生、刚工作的年轻人,为了买这双鞋,甚至借了高利贷。
“他们总觉得鞋子像比特币一样可以一夜暴富,包括我自己也是这样。”
有句话叫:“ 70 后炒房, 80 后炒股, 90 后炒币, 00 后炒鞋”。
事实上,只要有利益,万物皆可炒。
年轻人不炒房,炒盒
近几年,好像什么东西都有被炒起来的潜质。
比如我的一个朋友,沉迷抽“盲盒”,每次一买就是几千块。
盲盒是什么呢?
就像你小时候吃干脆面时候收集的水浒卡,也像你在文具店里能买到的扭蛋。
像《阿甘正传》里说的,人生就像巧克力,盲盒也一样,你永远不知道下一盒打开的是哪一款。
朋友说,现在的盲盒为了防止你们通过摇晃、重量判断,都加了配重铁片,有些店直接不让上手摸,一切全凭运气。
可越是这样,你就越觉得没准下一个就能抽到“隐藏款”,或者自己心仪的款式。
闲鱼发布的一份数据显示,原价 59 元的盲盒,炒到 2350 元,涨了 39 倍。
近 20 万消费者,每年花 2 万以上买盲盒。
新闻报道,甚至有 60 岁的买家,一年在盲盒上消费 70 万。
其实盲盒的本质,和抽卡游戏一样。
为了集齐一整套,或者收到稀有的隐藏款,有人会选择一次买一箱,再把不要的转手出去,有些人会选择找黄牛,价钱多高都要买下来。
按一箱 12 系列盒,一盒 12 款娃娃来算,一次花 1000 多块钱,抽到隐藏款的概率,只有 1/144 。
买了又后悔,不买更后悔,总觉得再买一次,就能赌出来,结果一次次地,就上瘾了。
这,给了投机者们可乘之机。
跟炒房炒黄金不一样的是,鞋子盒子,都不是硬通货,受众层面也不算太大。
再大的品牌,再高端的工艺,钱给够了,莆田鞋厂能给你做得比正品还正,管他限不限量,你都可以个人定制。
而且一旦潮水褪去,大家的爱好转变了,这些东西真的只不过是日常生活用品而已。
人人都是斯金纳箱里的小白鼠
炒货时,人人都是赌徒。
心理学家斯金纳,做过一个实验。
他把小鼠放到箱子里,当小鼠无意间碰到按钮时,就会掉下食物。
很快,老鼠就习得了这个规律,知道按钮有食物。
接着,食物才一分钟才掉落一次,老鼠很快就学会等待,如果食物没有了,老鼠也就停手了。
但如果食物是随机掉落的,老鼠不知道哪一次才会得到食物,就会疯狂按按按,一直坚持。
不确定性的奖励,会让人产生更大的欲望。
如果有人让你去按一个按钮,你可能不会理他。
但如果面前有一个按钮,按下去就有机会得到一百万,你按不按?
付出少,预期回报大的事情,具有致命吸引力。
每个人都觉得,成功的人那么多,下一个为什么不是自己呢?
心理学家艾伦·兰格认为,人经常会高估自己控制事件的能力。
在一项研究里,两组人都拿到了彩票,一组是一个个派发的,另一组是自己抽彩票,中奖率都是一样的。
可是,那些自己抽彩票的人,对自己中奖的信心会更强。
人很难接受自己的无能为力,因此,明知赚钱的概率可能只有 0.00001% ,也不愿放手。
就算翻车亏本,也总会觉得这次只是运气不好,下次一定能连本带利赚回来,俗称“上头”。
并不是说这不好,小小的冒险有时候是必要的,它会让你在决策的时候变得更勇敢——只要你能理智判断得失,把损失控制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。
盲目自信,到了欠债千万的级别,不可取。
还是那句话,花一万能收回来的,叫投资,花完一万又一万的,只能叫败家。
要知道,消费能决定的,只是一时的面子,而不是内在的价值。
我们的身份,不应当由外物,由其他人的想法和吹捧决定,要由自己的理智和良心去决定。
本文为转载发布,仅代表原作者或原平台态度,不代表我方观点。澳洲印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,文章或有适当删改。对转载有异议和删稿要求的原著方,可联络 [email protected]
你需要登录后才能评论 登录